发布会|昆明市市场监管局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开屏新闻2023-10-27 19:46

10月27日,昆明市市场监管局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昆明市场监管在行动”新闻发布会。相关人员表示,今年以来,昆明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对标杆、推改革、促创造、强监管等多方发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K7P92TCELH9SBGVVUFADPALOPR0CMJHY.jpg

企业开办0.5个工作日内实现即报即办

一是放宽准入,助力经营主体培育。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优化经营主体跨区迁移手续,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智能化无干预办理改革试点,企业开办0.5个工作日内实现即报即办。升级开办企业“一窗通”平台,实现企业开办标准化规范化。截至10月底,全市实有各类经营主体160.52万户,占全省经营主体总量的26%。

二是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实施市场监管领域“一业一证”改革,截至9月底,全市市场监管领域行业综合许可办理890家,分项许可办理975件。实施“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进一步畅通准入准营通道。在自贸区昆明片区试点“集群注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等改革,打造制度创新高地,目前“集群注册”改革已经向全市进行推广。

三是持续提升行政审批便利化程度。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不断扩大实施范围、拓展惠及群体、完善审批程序、简化办事流程,截至9月底,共以告知承诺形式通过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6.18万件,有效激发了市场经营主体活力。四是降低企业存续和退出成本。深化歇业备案登记“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在全省试点推行歇业备案登记一网通办,为经营主体按下“暂停键”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53户经营主体办理歇业登记,83户歇业主体恢复经营。简便经营主体注销流程,上线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全面推行简易注销登记。截至9月底,共有1.35万户企业通过网上注销专区申请了注销“一网服务”,占全省总申报数的37.22%。

持续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行为

一是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完善审查机制体制,印发《昆明市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处理和回应制度》《昆明市公平竞争审查抽查检查机制》《昆明市公平竞争审查定期评估制度》等文件,开展政策措施清理长效机制建设三年专项清理行动、公平竞争审查自查和抽查行动,完成对石林、富民两个县,住建、文旅、交运、发改金融5个重点行业的网络抽查,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落细落实。

二是持续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行为。全面贯彻落实《云南省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违规收费行为清理整治,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进一步落实收费公示制度,初步建立对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综合监管体系。

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促进力度。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中国(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成为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应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服务,推动昆明打造“辐射中心、开放春城”。完成专利转移转化平台物理载体建设,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资金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奖补政策,便利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四是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在大型市场、商超、专业市场、重点园区设立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工作站(点),截至目前已建成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维权援助站点63个。与市工信部门联合启动“千企”创新服务行动,助力企业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全链条,为企业创新发展强能力、增动能、提质量、优效益。通过日常监管和重点查处相结合的方式,对假冒伪劣、侵犯专利和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在全省率先建成“昆明市智慧市场监管系统平台”

一是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工作机制。在全省首推市场监督管理领域免罚清单、“首违不罚”清单、容错纠错柔性执法“五张清单”,依法依规扶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形成“有温度、有力度”的监管格局,有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智慧监管能力持续提升。在全省率先建成“昆明市智慧市场监管系统平台”,逐步实现市场主体信息、办公信息“数字化”,市场监管执法“掌上管”,现已具备了日常监管任务实时调度、重点活动支撑保障、“明厨亮灶”智能化全天候监管等功能。

三是信用监管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2022年度企业年报率达到92.60%,创历史新高。全市56万户企业实现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按照“信用+随机抽查”方式对不同信用等级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将信用风险分类工作拓展到食品生产、广告经营单位、特种设备生产企业等17个领域,实现“通用+专业”市场主体信用风险信息综合运用。四是创新实施“一业一查”综合监管。在商场超市、大型餐饮服务、中小学校、化学品行业、汽车销售市场等多个行业试点开展了“一业一查”综合监管,对同一业态经营主体制定统一检查事项清单,统一检查对象名录库,规范检查内容和方式,从“按事项管”向“按行业管”转变,实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综合会诊、精准施策”。全市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特点,选取多个行业试点开展了“一业一查”综合监管工作。嵩明县对餐饮单位、商场超市、中小学校开展“一业一查”综合监管;官渡区在大型餐饮服务行业开展“一业一查”;东川区在化学品行业、度假区对汽车销售(4S店)行业开展“一业一查”。

分割线

昆明市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处、信用监督管理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处、知识产权发展促进处、反不正当竞争处、行政审批处、综合规划处等相关人员详细解答了媒体提问。

记者:能举例说明“一业一证”改革怎样方便了办事企业吗?

答:“一业一证”改革将行业内多部门、多个许可事项整合为“一张证”,实现“一次办”。

以“开超市”为例,进入该行业需市场、卫健、城管、消防、烟草5部门6个许可证,分别是食品经营许可证、二类医疗器械备案、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店招店牌设施设置、消防安全检查、烟草专卖零售许可。需要企业跑5个部门、交6份材料、共经过30个环节、2-3个月才能办完,时间成本高、房租人工空转、企业难以快速进入营业状态。改革后,实现企业跑1个综合窗口、填1份表格、经过5个环节、10-15天、1张证书。跑动部门减少80%,提交材料平均减少70%,办理环节减少83%,时间平均缩短75%,实现一证准营。有效破解了企业“准营难”的痛点。

自今年3月28日开始,我市在“开药店”“开饭店”“开超市”“开小餐饮”“开便利店”“开母婴用品店”6个行业试点改革,已办理890家,改革红利将惠及更多企业。

记者:请介绍一下市场监管部门在包容审慎信用监管方面的举措?

答:今年以来,昆明市市场监管局按照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监管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印发了《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全面推行包容审慎信用监管工作方案》,提出10项工作措施。将强化失信警示提醒,通过公告、走访、电话或短信提示等方式,提醒有潜在失信风险的经营主体履行法定义务,避免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实行经营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检查包容监管,对不在登记住所经营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联系,且无其他违法行为的经营主体,暂不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引导其及时纠正违法行为。实施公示信息抽查容错,公示信息抽查中,对非因主观故意且无不良影响的明显错误信息,不直接以“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论处,给予经营主体及时改正的机会。免除及时补报年报的行政处罚,对未依法公示年度报告的,实施“首违不罚”。实施“两书”同达,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同步向当事人送达信用修复告知书,引导当事人及时修复信用。支持失信企业信用修复,依法依规开展信用修复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移出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解除相关限制措施。缩短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期,严格依法公示行政处罚信息,支持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提前完成行政处罚信息修复。推行容缺受理信用修复申请,对因未依法公示年度报告等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实施容缺受理,市场监管部门已掌握的信息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压缩信用修复办理时限,信用修复办理时限由“2+15”个工作日压缩为“2+7”个工作日,降低企业信用修复时间成本。简化多平台信用修复手续,强化部门协同,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云南)与信用中国(云南)的数据共享,减少信用修复环节,提高信用修复工作群众满意度。

此次出台的10条措施一方面通过创新信用监管工作,打造精准高效和包容审慎的信用监管机制,为守信者提供更宽松的监管环境;另一方面推动建立高效便捷的信用监管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信用修复水平,提高守法经营主体获得感。

记者:政策起草部门在编制招标文件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首先,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应当根据相关政策,高质量编制招标文件。其次,招标文件中资质、业绩等投标人资格条件要求和评标标准应当以符合项目具体特点和满足实际需要为限度审慎设置,不得通过设置不合理条件排斥或者限制潜在投标人。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原则不得提出注册地址、所有制性质、市场占有率、特定行政区域或者特定行业业绩、取得非强制资质认证、设立本地分支机构、本地缴纳税收社保等要求,不得套用特定生产供应者的条件设定投标人资格、技术、商务条件。

记者: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时发现政策措施有限制性条款,造成了不平等竞争应该怎么办?

答: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以下简称举报人)认为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简称政策制定机关)涉嫌未进行公平竞争审查或违反公平竞争审查规定出台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的,可以向政策制定机关反映,也可以向政策制定机关的上级机关或本级及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投诉举报。举报材料可通过当面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向受理机关举报,也可以通过12345、1231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

记者:2020年6月,昆明入选第四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请问我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什么样的成效?

答:2020年,昆明入选第四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这是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重大机遇。在项目实施中,市市场监管局结合昆明实际,设计布局实施52个项目,涵盖了专利导航、专利转移转化、商标品牌建设、地理标志运用促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知识产权金融等知识产权运营领域。

在项目建设中,我们一是围绕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区域知识产权发展高地。依托高新区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业集聚区,增强区域知识产权服务能力,依托经开区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示范园区,全面提升园区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培育园区发展新动能。

二是围绕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点龙头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为带动,建设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五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

三是围绕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企业创新发展动力。布局实施了15个企业经营类专利导航。开展了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品牌机构培育和认定工作,共认定专利密集型产品100个、品牌服务机构50家。实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升,为中小微企业开展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贯标、知识产权托管等服务。

通过这些工作,有效弥补了我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工作中的短板,有力优化我市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有力促进了我市知识产权发展。

一是夯实了知识产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形成“一个枢纽”(区域性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两个园区”(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经开区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两大工程”(区域商标品牌推进工程和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三个平台”(区域性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五个产业运营中心”(生物医药大健康、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稀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的“12235”知识产权运营格局。

二是取得了一系列知识产权工作创新突破。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至第三季度,全市专利授权量1.4万件,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超2万件,全市商标注册量2.3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31.8万件,地理标志28件。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方面,设立总规模1亿元的昆明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和总规模2000万元的昆明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全市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10.85亿多元。在全国发行了首单稀贵金属新材料知识产权保险。在促进专利转移转化方面,建立了区域性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全市专利许可、转让890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效果不断显现。

三是有力提升了昆明市的知识产权综合实力。通过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打牢了昆明知识产权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批国家知识产权项目和改革试点项目纷纷落地昆明。昆明相继获得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经开、高新、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昆明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批成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

记者:近年来,昆明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

答:近年来,昆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努力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优化营商环境。

具体有几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度。印发了《昆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19-2022)》《昆明市贯彻知识产权强国纲要实施意见》《昆明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方案》《知识产权指标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对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进行调整充实,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成员单位增加到26家,构建起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骨架。

二是以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行动为主导,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挥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优势,加强与公安、海关等部门联动开展知识产权执法,在全市范围组织部署开展了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春雷行动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侵犯商标、专利和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和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竞争有序的市场营商环境。截至10月,全市系统查办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87件。

三是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推动建立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积极建设云南第一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级昆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围绕生物制品制造、智能制造装备两个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快速预审、快速维权,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推动专利导航与知识产权运营工作,中心建设于2022年4月通过国家局验收,是西南地区第一家获批建设、第一家通过验收的地市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同时中心今年获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可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应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服务。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积极推进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与行政调处的衔接机制,探索形成我市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市场监管部门与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签订《 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与市仲裁委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知识产权“调解诉讼-仲裁-”有效衔接的多元化争议解决,进一步提高纠纷化解水平,推进部门间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我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一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进一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昆明市人民政府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进自贸区昆明片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成立自贸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设维权工作站和信息服务站,开展知识产权维权和信息服务。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点)建设工作。在大型市场、商超、专业市场、重点园区、行业协会组织等特定区域范围内,直接面向市场主体企业或个人,提供涉及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法治宣传、非诉纠纷调解、知识产权风险提示、维权建议等服务。

通过上述举措,全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助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成效进一步显现,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

记者:昆明市市场监管局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方面是否出台包容审慎监管的措施,目前是否取得实效?

答: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经受到中央到地方从上至下的高度关注。2022年初,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台《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先进争创一流营商环境三年(2022—2024年)行动方案》,制定了100项工作措施。

自2021年起,我局出台制定《昆明市市场监管领域免罚清单》《昆明市市场监管领域“首违不罚”清单》,2022年在全省首推《昆明市市场监管推行容错纠错柔性执法“五张清单”》。2023年截至9月末,全市市场监管部门累计839个案件适用“五张清单”办理,其中:免予行政处罚案件58件、从轻行政处罚案件547件、减轻行政处罚案件218件、从重行政处罚案件16件、免于行政强制案件0件,形成“有温度、有力度”的监管格局。同时,为指导全市系统统一规范适用自由裁量权及“减免责”清单,2023年初我局发布了“昆明市市场监管领域10个免予行政处罚典型案例”。

市场监管工作,不只意味着对违法行为的重拳打击,更要对企业发展主动靠前服务,注重普法先行,重教育、轻处罚,追求效益。我局采取指导、建议、提醒、劝告等非强制性方法,防止“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预防”和“以罚代教、以罚代管”的现象出现。突出包容审慎,提升监管温度,积极贯彻落实《行政处罚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持续提升全市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在严守四大安全底线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行政执法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对轻微违法的市场主体推广说服教育、劝诫劝导的执法措施,营造有温度、有力度的“软+硬”“柔+刚”“宽+严”的监管机制,在管好市场的同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记者:请介绍下昆明市开办企业工作方面的一些特色亮点?

答:开办企业是经营主体进入市场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经营主体需求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在推进开办企业工作上目标明、措施准、力度大,昆明市开办企业从2018年的“努力实现3天办完”,到2022年的“0.5个工作日办结”,再到今年的“即报即办”,开办时限持续压缩、开办环节逐步优化、开办成本不断降低,多项创新试点在全省推广,成效显著。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住所自主申报承诺制、电子营业执照、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平台、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云签名刷脸办”、“随时办”、执照自助打印、歇业备案“一件事一次办”等优化开办企业服务的各项改革均为昆明率先试点,每一项试点的成功,都代表着昆明开办企业工作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助力昆明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为加大开办企业改革力度,昆明市再次试点上线企业智能化开办,运用大数据比对和人工智能分析,建设企业智能化开办系统。按照名称申报自主化、经营范围选择标准化、审查核准自动化、身份认证智能化、执照打印自助化、登记全程无纸化原则,申请人通过微信小程序即可无干预办理注册登记,简单方便、操作迅速、录完即批,将人工指导、受理、核准三个审批环节缩减为系统自动审核一个环节,破解了以往人工审批程序繁琐、审核工作量大、流程不透明、自由裁量权大小不一等痛点,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腿次数,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实现了企业开办由天到秒的重大突破,为开办企业的“即报即办”打下坚实基础,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动力。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王磊 摄影报道

一审 曹婕

责任编辑 吕世成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

专题更多>
美好生活在云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屏学习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电子报更多>
img
热门新闻更多>
    滇ICP备13000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105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5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滇B1.B2-20200070号
    未经开屏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网站法律顾问——云南华度律师事务所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92197